卻顧所來徑,蒼茫入眼中(上)
卻顧所來徑,蒼茫入眼中(上)
Jul 04, 2012 at 05:55 AM
寻访阎锡山故居漫记
作者:李辉 原载:世界日报2012年4月4日
一,從河邊村到陽明山
台北,陽明山上,我尋訪閻錫山故居。
自北京將去台北時,一位閻姓朋友發來手機短信:「在台北你一定要去閻錫山故居,就在陽明山上。」朋友是山西五台縣人氏,與閻錫山本家,簡短一句建議,我卻能感受到言語背後他心底的那種鄉土、宗親情感,這是超越一切而千年綿延不息的流淌。
不錯的建議。二十餘年赫赫有名的「山西王」、1930年聯袂馮玉祥而與蔣介石進行中原大戰、抗戰期間第二戰區司令長官、1949年太原守城戰……欲了解那一時代的民國,無法跳過閻錫山這個人物。幾年前,我曾尋訪閻錫山出生地——山西五台縣河邊村,如今,來到台北,如能尋訪他的終老之地,感受其人生起伏,歷史滄桑,自是難得。
尋訪名人蹤跡,一直是我旅行最愛。接近一個歷史人物,加深對其生平與相關歷史的理解,尋訪故居乃至墓地,的確是讀書之外另一種很好的閱讀方式。每一處尋找,每一次拜謁,在與歷史對話中你可以更真切地感受生與死,在回望遠去場景時你可以獲得超然於現實之外的寧靜與頓悟。兩個月裡兩度台灣行,這一最愛仍是我的重要行程:蔣介石宋美齡的士林官邸、錢穆的素書樓、張大千的摩崖精舍、胡適故居與墓地、林語堂故居、鄧麗君墓地……。
一到台北,就向兩位文化界朋友打聽閻錫山故居所在,回答的卻是一臉茫然。「閻錫山故居?在陽明山上?」他們熟悉台北大大小小的名人故居,角角落落的故事也如數家珍,唯獨對閻錫山的故居就在陽明山上一事,懵然不知。
卻也難怪。閻錫山1960年即已故去,淡出政治舞台更是早在1950年,兩位台北朋友則都是「六○後」生人,他們成長的日子裡,昔日民國風雲人物閻錫山,恐怕只會出現在教科書上。半個世紀時光流逝,閻錫山故居落寞在陽明山的某個角落,蒼翠掩映,從未對外開放,無人知曉,也在情理之中。
「台北市士林區永公路245巷34弄」,帶上找到的閻錫山故居地址,我與一臉茫然的兩位台北朋友一起驅車上山。這一天,2月14日,西方的情人節。我們三人則選擇了一種與歷史對話的方式——尋訪,自有另外一種浪漫。
沿路蜿蜒而上,濃霧正濃,車走,人看,陽明山一片朦朧中。
我告訴台北朋友,幾年前我曾去閻錫山的家鄉尋訪,那裡頗值得他們前去一看。
尋訪閻錫山家鄉是在2005年。出太原往北,過陽曲,穿忻州,即到定襄縣河邊村。
河邊村,過去屬五台縣,後劃歸定襄縣。將近二百公里路程,如今走高速公路,兩個多小時即可抵達。遙想1900年,河邊村通往外界的是一條坎坷不平的小路,那一年,十八歲的閻錫山第一次離開家鄉,他和父親因躲債而結伴落荒出走。他們走小路,搭一輛去太原拉廢紙的鐵轂轆車,偷偷前往忻州,然後經忻州前往太原。爾後,成為了「山西王」的閻錫山,每當政局危難之時,常喜歡回到河邊村,彷彿欲以故鄉之地氣蓄精養銳。自袁世凱稱帝一直到1930年「中原大戰」爆發,近二十年間,他在故居這裡以靜制動,以柔克剛,以不變應萬變,確保自己的「獨立王國」處軍閥混戰之中而不倒。
河邊村的閻錫山故居,有數百間房屋之多,堪稱一個恢宏的建築群。乍一看,它被雜亂無章的新舊民宅和垃圾包圍,不免令人有些失望。故居大門,也與北方普通大戶人家沒有太大區別,遠沒有想像中的氣勢。然一旦跨進大門,卻頓時可以感受到這一偌大建築群的與眾不同。閻錫山執政山西後,費時二十多年陸續修建這一故居。面積由小到大,格局不斷變化,新增建築的風格,常根據新的實用需要而與舊的有所不同,甚至不協調。妙處卻也在其中。房屋數百間,院落數十座,建築高低不一,參差相間,大小庭院,銜接交叉,其間小徑曲折循環,讓人明顯感到整座故居的詭譎與幽深。都說「文與其人」,建築也是如此。在同時代的軍閥中,閻錫山不張揚、不誇張,信奉「中的哲學」,實際上卻是鋒芒內斂、老謀深算,其精明與狡黠,非他人可比。河邊村故居的這種詭譎與幽深,很貼切地襯托出閻錫山的性格特徵,也渲染出「山西王」的威嚴和高深莫測。
上世紀五○年代起,這一故居改作榮軍院,一直安排殘疾軍人居住、療養。由此之故,「文革」期間村外的閻家祖墳遭遇掘墳拋骨之痛,故居建築卻未遭破壞,竟僥倖地完整保存下來。
河邊村——陽明山,相距幾千里,一個人生與死的兩端。
此時,在台北,走在陽明山濃霧中,我在想,閻錫山的終老之地,會是一番什麼景象?
車到山頂,太陽忽然露出,濃霧剎那間消散,頓時滿眼青翠。青翠隨山起伏綿延,一株又一株艷麗櫻花點綴其間,遂有了間隔、跳躍。
沒想到,陽光來得如此恰到好處。沒想到,台北的櫻花開得這麼早、這麼艷。
二,故壘蕭蕭蘆荻秋
永公路很長。
地址條上分明寫著「巷」、「弄」,實際上卻是一條山間公路,路兩旁少見建築,更無從發現街道的痕跡。汽車從山頂順路而下,偶見遠處有一房子,拐進路口,很快行至山邊,道路戛然而止,只能折返。
幾次折返,總算找到「245巷」路牌號,一條小路,一幢絳紅色兩層磚石樓房。車開過去,見另有一幢白色樓房與紅樓相鄰。白樓極為簡陋,牆壁污跡斑駁,且緊靠紅樓。難道這就是閻錫山故居?我喃喃自語道:「不會是吧?房子這麼差?兩座樓不應該這麼近?」車前行幾十米,道路中斷,仍只好折返而還。車停路邊,我們走下來四處尋找,確認。
終於,終於,在下行公路的左側看到了一塊示意牌。示意牌不大,大約兩平方尺模樣,平臥。牌子上方幾行大字寫道:
古蹟,「閻錫山故居」。
等級:市定;
類別,宅第;
創建年代:民國三十九年(一九五○年)。
關於閻錫山,示意牌下方說明(中、英雙語)如下:
閻錫山,字伯川,1883年出生於山西省五台縣。1904年留學日本學習軍事,留學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,倡導革命。民國成立之後,歷任山西都督、督軍、省長、委員長、行政院長、總統府資政等要職。1960年病逝於台北,享年77歲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,不久,國共內戰爆發,1949年5月太原被共軍包圍,所部死守太原浴血作戰,最後全軍壯烈犧牲,史稱「太原五百完人」。1950年5月,前總統蔣介石先生在台灣復行視事,閻錫山從此逐漸淡出政壇,住在陽明山現址深居簡出,他一方面因懷念故鄉,一方面為躲避炎熱及颱風,仿山西高原窯洞建築,打造這棟石窯洞起名「種能洞」,每日在此埋頭寫作,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。
這裡所寫「委員長」一職,表述略有欠缺,容易產生歧義。閻錫山擔任的實為「蒙藏委員會委員長」而非蔣介石曾擔任過的「軍事委員會委員長」一職,同為「委員長」,兩者的地位與重要性相差極大。閻錫山擔任過「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」,這一職位更為重要,相比而言,此處說明恐應寫為「副委員長」較為準確。
與示意牌相對的公路右側院落,就是我們費力尋找的所在。
走到院落門口,但見方形水泥門柱上,掛有一塊藍底白字的鐵皮門牌,註明:「士林區永公路245巷34弄259、261、265、267、271、275、277」。
「34弄」——剛才看到的紅白相鄰的建築,就在這個院落深處,它們真的是閻錫山的陽明山故居。令人不解的卻是,門牌編號為何缺少「263」、「269」?難道它們是閻錫山修建的窯洞嗎?
院門簡陋得不敢相信這裡就是曾經顯赫幾十年的閻錫山的故居。兩扇鐵柵欄門緊閉,右側水泥門柱上的電插座已經脫落,任由它裸露、懸掛。聽見我們的聲音,忽有兩隻黃狗從院落裡面衝來,狂吠不已。牠們身後,一條砂石路拐彎延伸院內,兩旁竹子,高而青翠,擋住我們的視野,看不到竹後景象。
院子裡空無一人,只有這兩隻狗。一位姓范的老人,從路旁不遠處走來,告訴我們,如今只剩兩位健在的山西老兵負責看管故居。他們住在山下,一般事先約好,才會上山陪同參觀。頭一天,他們剛陪幾位客人來過。
事後知道了這樣的故事:閻錫山當年在這裡定居後,由他帶至台灣的六十名山西部下陪同,負責護衛和照料。1960年閻錫山去世,安葬在院落背後的山上,這些老兵依舊住在這裡,看守墓地,與之相伴。半個世紀過去,老兵一個接一個故去,僅剩的幾位老兵,也到了八十多歲的高齡,再也無力管理這個院落與墓地,故在一年前將之交給台北市政府。時間匆匆,除了路邊豎起「古蹟」示意牌之外,閻錫山故居尚未修葺並對外開放,這也難怪兩位台北朋友對之懵然不知。
故居的主人已去世五十二年,只留下一圈鐵絲網,網住整個院落的破敗、蕭條與荒蕪。
(未完待续)
Jul 04, 2012 at 05:55 AM
寻访阎锡山故居漫记
作者:李辉 原载:世界日报2012年4月4日
一,從河邊村到陽明山
台北,陽明山上,我尋訪閻錫山故居。
自北京將去台北時,一位閻姓朋友發來手機短信:「在台北你一定要去閻錫山故居,就在陽明山上。」朋友是山西五台縣人氏,與閻錫山本家,簡短一句建議,我卻能感受到言語背後他心底的那種鄉土、宗親情感,這是超越一切而千年綿延不息的流淌。
不錯的建議。二十餘年赫赫有名的「山西王」、1930年聯袂馮玉祥而與蔣介石進行中原大戰、抗戰期間第二戰區司令長官、1949年太原守城戰……欲了解那一時代的民國,無法跳過閻錫山這個人物。幾年前,我曾尋訪閻錫山出生地——山西五台縣河邊村,如今,來到台北,如能尋訪他的終老之地,感受其人生起伏,歷史滄桑,自是難得。
尋訪名人蹤跡,一直是我旅行最愛。接近一個歷史人物,加深對其生平與相關歷史的理解,尋訪故居乃至墓地,的確是讀書之外另一種很好的閱讀方式。每一處尋找,每一次拜謁,在與歷史對話中你可以更真切地感受生與死,在回望遠去場景時你可以獲得超然於現實之外的寧靜與頓悟。兩個月裡兩度台灣行,這一最愛仍是我的重要行程:蔣介石宋美齡的士林官邸、錢穆的素書樓、張大千的摩崖精舍、胡適故居與墓地、林語堂故居、鄧麗君墓地……。
一到台北,就向兩位文化界朋友打聽閻錫山故居所在,回答的卻是一臉茫然。「閻錫山故居?在陽明山上?」他們熟悉台北大大小小的名人故居,角角落落的故事也如數家珍,唯獨對閻錫山的故居就在陽明山上一事,懵然不知。
卻也難怪。閻錫山1960年即已故去,淡出政治舞台更是早在1950年,兩位台北朋友則都是「六○後」生人,他們成長的日子裡,昔日民國風雲人物閻錫山,恐怕只會出現在教科書上。半個世紀時光流逝,閻錫山故居落寞在陽明山的某個角落,蒼翠掩映,從未對外開放,無人知曉,也在情理之中。
「台北市士林區永公路245巷34弄」,帶上找到的閻錫山故居地址,我與一臉茫然的兩位台北朋友一起驅車上山。這一天,2月14日,西方的情人節。我們三人則選擇了一種與歷史對話的方式——尋訪,自有另外一種浪漫。
沿路蜿蜒而上,濃霧正濃,車走,人看,陽明山一片朦朧中。
我告訴台北朋友,幾年前我曾去閻錫山的家鄉尋訪,那裡頗值得他們前去一看。
尋訪閻錫山家鄉是在2005年。出太原往北,過陽曲,穿忻州,即到定襄縣河邊村。
河邊村,過去屬五台縣,後劃歸定襄縣。將近二百公里路程,如今走高速公路,兩個多小時即可抵達。遙想1900年,河邊村通往外界的是一條坎坷不平的小路,那一年,十八歲的閻錫山第一次離開家鄉,他和父親因躲債而結伴落荒出走。他們走小路,搭一輛去太原拉廢紙的鐵轂轆車,偷偷前往忻州,然後經忻州前往太原。爾後,成為了「山西王」的閻錫山,每當政局危難之時,常喜歡回到河邊村,彷彿欲以故鄉之地氣蓄精養銳。自袁世凱稱帝一直到1930年「中原大戰」爆發,近二十年間,他在故居這裡以靜制動,以柔克剛,以不變應萬變,確保自己的「獨立王國」處軍閥混戰之中而不倒。
河邊村的閻錫山故居,有數百間房屋之多,堪稱一個恢宏的建築群。乍一看,它被雜亂無章的新舊民宅和垃圾包圍,不免令人有些失望。故居大門,也與北方普通大戶人家沒有太大區別,遠沒有想像中的氣勢。然一旦跨進大門,卻頓時可以感受到這一偌大建築群的與眾不同。閻錫山執政山西後,費時二十多年陸續修建這一故居。面積由小到大,格局不斷變化,新增建築的風格,常根據新的實用需要而與舊的有所不同,甚至不協調。妙處卻也在其中。房屋數百間,院落數十座,建築高低不一,參差相間,大小庭院,銜接交叉,其間小徑曲折循環,讓人明顯感到整座故居的詭譎與幽深。都說「文與其人」,建築也是如此。在同時代的軍閥中,閻錫山不張揚、不誇張,信奉「中的哲學」,實際上卻是鋒芒內斂、老謀深算,其精明與狡黠,非他人可比。河邊村故居的這種詭譎與幽深,很貼切地襯托出閻錫山的性格特徵,也渲染出「山西王」的威嚴和高深莫測。
上世紀五○年代起,這一故居改作榮軍院,一直安排殘疾軍人居住、療養。由此之故,「文革」期間村外的閻家祖墳遭遇掘墳拋骨之痛,故居建築卻未遭破壞,竟僥倖地完整保存下來。
河邊村——陽明山,相距幾千里,一個人生與死的兩端。
此時,在台北,走在陽明山濃霧中,我在想,閻錫山的終老之地,會是一番什麼景象?
車到山頂,太陽忽然露出,濃霧剎那間消散,頓時滿眼青翠。青翠隨山起伏綿延,一株又一株艷麗櫻花點綴其間,遂有了間隔、跳躍。
沒想到,陽光來得如此恰到好處。沒想到,台北的櫻花開得這麼早、這麼艷。
二,故壘蕭蕭蘆荻秋
永公路很長。
地址條上分明寫著「巷」、「弄」,實際上卻是一條山間公路,路兩旁少見建築,更無從發現街道的痕跡。汽車從山頂順路而下,偶見遠處有一房子,拐進路口,很快行至山邊,道路戛然而止,只能折返。
幾次折返,總算找到「245巷」路牌號,一條小路,一幢絳紅色兩層磚石樓房。車開過去,見另有一幢白色樓房與紅樓相鄰。白樓極為簡陋,牆壁污跡斑駁,且緊靠紅樓。難道這就是閻錫山故居?我喃喃自語道:「不會是吧?房子這麼差?兩座樓不應該這麼近?」車前行幾十米,道路中斷,仍只好折返而還。車停路邊,我們走下來四處尋找,確認。
終於,終於,在下行公路的左側看到了一塊示意牌。示意牌不大,大約兩平方尺模樣,平臥。牌子上方幾行大字寫道:
古蹟,「閻錫山故居」。
等級:市定;
類別,宅第;
創建年代:民國三十九年(一九五○年)。
關於閻錫山,示意牌下方說明(中、英雙語)如下:
閻錫山,字伯川,1883年出生於山西省五台縣。1904年留學日本學習軍事,留學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,倡導革命。民國成立之後,歷任山西都督、督軍、省長、委員長、行政院長、總統府資政等要職。1960年病逝於台北,享年77歲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,不久,國共內戰爆發,1949年5月太原被共軍包圍,所部死守太原浴血作戰,最後全軍壯烈犧牲,史稱「太原五百完人」。1950年5月,前總統蔣介石先生在台灣復行視事,閻錫山從此逐漸淡出政壇,住在陽明山現址深居簡出,他一方面因懷念故鄉,一方面為躲避炎熱及颱風,仿山西高原窯洞建築,打造這棟石窯洞起名「種能洞」,每日在此埋頭寫作,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。
這裡所寫「委員長」一職,表述略有欠缺,容易產生歧義。閻錫山擔任的實為「蒙藏委員會委員長」而非蔣介石曾擔任過的「軍事委員會委員長」一職,同為「委員長」,兩者的地位與重要性相差極大。閻錫山擔任過「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」,這一職位更為重要,相比而言,此處說明恐應寫為「副委員長」較為準確。
與示意牌相對的公路右側院落,就是我們費力尋找的所在。
走到院落門口,但見方形水泥門柱上,掛有一塊藍底白字的鐵皮門牌,註明:「士林區永公路245巷34弄259、261、265、267、271、275、277」。
「34弄」——剛才看到的紅白相鄰的建築,就在這個院落深處,它們真的是閻錫山的陽明山故居。令人不解的卻是,門牌編號為何缺少「263」、「269」?難道它們是閻錫山修建的窯洞嗎?
院門簡陋得不敢相信這裡就是曾經顯赫幾十年的閻錫山的故居。兩扇鐵柵欄門緊閉,右側水泥門柱上的電插座已經脫落,任由它裸露、懸掛。聽見我們的聲音,忽有兩隻黃狗從院落裡面衝來,狂吠不已。牠們身後,一條砂石路拐彎延伸院內,兩旁竹子,高而青翠,擋住我們的視野,看不到竹後景象。
院子裡空無一人,只有這兩隻狗。一位姓范的老人,從路旁不遠處走來,告訴我們,如今只剩兩位健在的山西老兵負責看管故居。他們住在山下,一般事先約好,才會上山陪同參觀。頭一天,他們剛陪幾位客人來過。
事後知道了這樣的故事:閻錫山當年在這裡定居後,由他帶至台灣的六十名山西部下陪同,負責護衛和照料。1960年閻錫山去世,安葬在院落背後的山上,這些老兵依舊住在這裡,看守墓地,與之相伴。半個世紀過去,老兵一個接一個故去,僅剩的幾位老兵,也到了八十多歲的高齡,再也無力管理這個院落與墓地,故在一年前將之交給台北市政府。時間匆匆,除了路邊豎起「古蹟」示意牌之外,閻錫山故居尚未修葺並對外開放,這也難怪兩位台北朋友對之懵然不知。
故居的主人已去世五十二年,只留下一圈鐵絲網,網住整個院落的破敗、蕭條與荒蕪。
(未完待续)